麦肯锡曾给出过一个数据:到2030年,在自动化、智能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8亿人口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所取代。对于这一数据,有人认为触目惊心,有人认为危言耸听。
见微知著。在重庆一处偌大的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几个工人,一台台精悍的黄色小设备灵活地来回穿梭在仅90厘米宽的货架之间,时而升降“身高”,时而伸缩“手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选料、上料、下料。
从头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此处“无人”胜有人。
这便是珠海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创智”)为新能源电池生产的智能物流自主研发的AGV系列小车(即搬运机器人)。井井有条的背后是上万条生产指令和作业序列的最优安排,也是流程管理和作业调度的无缝衔接。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智能制造及智能物流已是大势所趋,与之相关的研发生产也越来越层出不穷。成立于2013年的珠海创智,近10年来专注智能物流领域,持续深耕新能源电池这一细分市场,不仅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锂电工厂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全部打通的物流自动化,并且将全流程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做到领先水平。因此,在中外管理传媒发起的第五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中,珠海创智荣获“时代匠人”称号。
看得远、变得快:聚焦新能源细分市场
珠海创智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当初对于朝阳行业的准确选择。
2015年,全球瞩目的《巴黎协定》签署,明确了气温控制目标,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陆续推出“碳中和”计划和目标,其中新能源汽车推广成为响应“双碳”战略的重要一环,新能源电池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珠海创智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前瞻性眼光,将业务结构迅速做出调整,原来占比100%的传统3C行业、汽车行业被缩减为20%,剩下80%的业务聚焦在了新能源电池这一细分领域,以此抢占新能源行业的先机。
立足于新行业的根基是技术创新的实力。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的产线对接,是绝大多数生产制造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准、高效、灵活,才能满足现实生产需要。新能源电池生产线前后工序的精准对接同样是一大难点。
珠海创智率先将目标锁定在这一难点的突破上,其自主开发的高精度举升式AGV,通过全方向可调节这一功能,完成精准对接,实现了工序间的智能接驳和自动上下料。同时,他们针对货品过重、有轨导航容易压伤磁条问题,将业内通用的磁条轨道导航升级为无轨导航,不仅保证了高精度对接,而且提升了现场整洁度,也大大降低了后期导航系统的维护成本。
敢于向难点挑战的珠海创智开始渐入佳境。其产品逐渐覆盖了从原材料接收、周转、存储到生产、打包出货、装车各个环节,实现了全程无人化作业,不仅大幅削减了人力成本,也提升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化。
“目前珠海创智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打通电池生产全流程的企业之一,核心优势就在于实现了智能物流项目的集成化,我们为客户的深度定制和个性化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珠海创智总经理兼CTO昝学彦向中外管理介绍道。
客户推荐,比自己说破嘴管用
抓得住机遇,还要能经得起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珠海创智的财务数据却在持续向好,尤其是2021年的销售收入比前两年提升了将近2倍。
产品性价比高是珠海创智业绩向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其打造的侧向叉车AGV,以移动机器人的底盘为载体,不需要长期占用通道,可以在库区任意自由地移动,一台设备就能满足一个库区的需要,降低了企业的投入。而且,他们实现了工序生产设备与仓库存储的联通一体化,大大减少了物流的周转次数和对于商品品质的影响,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
“这款侧向叉车AGV节约了企业30%的面积,投入成本同比降低40%左右,能耗降低近10%。”昝学彦说。
除此之外,珠海创智还建有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在全国各地设立专业办事处,技术人员可随时随地、手把手地与客户对接,出现异常后,技术人员都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处理。
同时,珠海创智还针对简单的平面展示不够形象、不利于用户理解这一问题,创新打造了3D仿真模式,根据实地场景和需求量身定制,让用户能像看电影一样对产品进行直观和清晰地了解。目前这项技术已获得美国发明专利。
“我们把每一家客户的项目都做成标杆项目,赢得客户认可,通过客户口碑帮我们做广告和推广,比我们自己说破嘴管用。”珠海创智董事长蒋干胜说。
在新能源行业大发展之前,智能物流大多起辅助作用,属于服务型行业。如今,随着新能源行业智能物流的带动和推进,国内汽车、3C行业陆续开始把智能物流纳入生产制造的一环。
“之前工序之间的物流是割裂的,是断掉的,现在则是一条更加柔性的生产线,信息和物流实现了全自动化对接。所以,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服务提供商,而是生产环节的设备提供商或者体系提供商。”昝学彦进一步解释说。
如今,全流程、集成化、个性定制已然成为整个行业的竞争焦点,这也是珠海创智的几大独特标签。凭借先发优势,珠海创智一路突飞猛进,已将上市提上议程,并将继续挖掘和借力新能源行业更多的产业红利。